配资网前十名 澶渊之盟藏着辽国阳谋:北宋难用经济换和平,而是以妥协输了国运

发布日期:2025-02-08 21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
配资网前十名 澶渊之盟藏着辽国阳谋:北宋难用经济换和平,而是以妥协输了国运

#历史开讲#配资网前十名

前不久,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,谈及大国竞争,美国著名战略专家、曾提出过“修昔底德陷阱”理论的格雷厄姆·艾利森谈到了中国历史上的“澶渊之盟”。这让那段宋朝历史再度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。

澶渊之盟是一份影响很深远的协议。对于这份协议的评价,历来众说纷纭。有人说,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,北宋付出远低于发起战争的代价,以每年30万两白银,换来了百年的和平;也有人说,这是宋朝一次失败的外交,其条件之屈辱类似于《马关条约》。

到底应怎样评价澶渊之盟?究竟澶渊之盟是平等竞争还是委曲求全?

所谓协商,无非是博弈,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。如果关键战略点尽失,战略上处处被动,那这种协商便失败无疑。

若从这些角度分析,便会发现澶渊之盟实为一个战略困境:北宋虽然得到百年和平,却由此失去了国运。

丧失战略主动权往往是致命的,同样在淝水之战中,苻坚仅仅退了一步,便带来兵败身死的结局。

与之不同的是刘邦的柔性博弈,通过进退有据的博弈,最终为自己争得主动权和发展空间。

展开剩余93%

澶渊之盟,北宋赌上了国运

辽国,是历史上一个热爱竞争的国家。

这不,公元1004年秋,辽人又双叒一次找到北宋门上来了。

这次,辽人想来干些啥呢?

一、辽国的提议

关于是否跟北宋开打这件事,辽人的内心是纠结的。

战争往往是双刃剑。胡人连年侵扰,固然能让中原人疲于奔命,但胡人也会损失大量的人和牲畜;时间一长,大家对战争也会感到厌恶,从而趋向于偃旗息鼓。

但停止对中原的进攻,于胡人而言也不太可能。因为,历史上的胡人与汉人不同,他就是靠战争发家的。长城以北的游牧区土地贫瘠。一旦遭遇天灾,为了糊口,胡人只得南下到农业区去劫掠。

年成不好,经济又不行,不拿点占点,日子没法过呀。

且辽人还有另一层考虑。

当时的辽国,只有55岁的萧太后和21岁的辽圣宗这一老一小给担着。

主少国疑,局势是相当不稳。皇帝和外戚、军阀和中央、契丹人和汉人之间,矛盾相互交织。

怎么缓解矛盾?最好的办法,就是四处征战,从而将内部矛盾给转嫁出去。  

因此,萧太后和辽圣宗下定决心,亲自率军一路向南到宋国腹地,离大宋首都汴梁只有2、300里距离。

宋真宗采纳了宰相寇准的建议,御驾亲征抵御辽军,付出巨大代价后,将辽军挡在澶州城外。

辽军这边,萧太后发现进攻出现阻滞,有点着急了。其一直引以为傲的军事手段不好使了,这可咋整?

他们考虑:通过军事手段豪夺不到的东西,要不试试通过外交手段巧取一下?

于是,辽人软硬兼施恐吓宋人:奉劝你们还是尽快议和吧!如果你们不按要求议和,那辽国的天兵天将随时可能给你来一个泰山压顶哦。宋人一听,赶紧就坡下驴。

于是,在辽人的主导下,澶渊之盟就这样出炉了。

1005年,辽宋双方达成协议:

“以风土之宜,助军旅之费,每岁以绢二十万匹、银一十万两。”

其主要内容,就是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银十万两、绢布二十万匹。此外,打开北宋市场,双方实现自由贸易。  

乍一看,这个协议正常啊,不就是赔点钱吗?宋朝又不是没那个条件。

宋真宗天禧年间,宋朝全年所有收入约有4000万两银子。给辽国一年送去岁币加绢布,总共也就30万两银子,只占宋全年财政收入的1%。

要开放贸易,不就是和平与竞争吗?

实际上,这是辽国给北宋下的一个套。

这个看似平等的协议,实际上条件颇为苛刻。

议和,意味着北宋除了得纳贡之外,还得放弃都城汴梁的唯一屏障:燕云十六州。

大宋会同意吗? 

二、大宋之谋管用吗?

大宋之所以选择同辽国妥协,很大程度上是被辽军的战争威胁给吓破了胆。

取得澶州保卫战胜利后,宋真宗在思考:下一步该怎么办?  

当时宋真宗有三条路可以选:

1、像汉武帝那样,举全国之力同辽国决战。此举,要么生,要么死。

2、与辽军不战不和,继续周旋,看谁能笑到最后。

3、向辽军妥协,实现有条件的和平。

宋真宗感觉这个选择题,不需要再为选项而犹豫。

第一种选择不用考虑。相对于宋军有目共睹的战斗力,辽军实力显然更强劲。

第二种选择,他认为每年3000万两银子的军事开支已让大宋不堪重负。  

在军事上与辽国死磕,成本高且效益低,是个亏本的买卖。因此,必须减少投入,及时止损。那不如就直接赔点钱了事。用钱就能买和平,多划算啊?

当然,宋真宗也有其考虑。

北宋也布了一个局:比起战争来,他们更热衷用贸易战将辽国怼回去。

1、通过自由贸易大赚一笔。因为辽国出口商品比较单一,只能卖牲畜。而北宋这边很多东西都是辽人所需要的,包括茶叶、盐、铁、瓷器,以及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。辽国买得多卖得少,这样不仅得把岁币都填进去,还要倒贴不少钱。

2、抽干辽国的资源。打通市场全面贸易后,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流通。在繁荣北宋市场所带来的虹吸效应下,辽国劳动力和各种原材料都源源不断地输往北宋,辽国经济因此日渐凋敝。 

3、磨灭辽国斗志。与北宋相安无事了一百多年,让辽国被逐步汉化,最终失去了斗志。辽人生生被改了性,由能征善战变成了能歌善舞。到了阿骨打那会,大家吃个酒席每人都得跳一段。

北宋理想化地设想,经过一番和平竞争,将辽国的资金、劳动力、原材料渐渐吸干。这样,辽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就差不多成为北宋的附庸了,就不再具备组织大规模入侵北宋的能力了,大宋不就大赢了么?

通过妥协,北宋果真能如其所愿、梦想成真、改变困局吗?

三、妥协并不能换来和平

澶渊之盟的影响,更像是开启了潘朵拉魔盒。

因为辽国送给大宋的,是一个伪装后的战略枷锁。这个枷锁,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发展走向,可以说直接扭转了其国运。

1、开了投降的先例

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。

澶渊之盟后,北宋每年向辽国交纳30万两岁币,看似不多,却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头。那就是:既然可以用妥协换和平,那还重视军队干啥?

这好比是一个职场PUA,只要开始了,就很难终止。

因为北宋已经表示服从了,每年30万两看似不多,但和称臣纳贡有什么区别?

接下来,辽国对其压榨更加厉害。

其后,金国就遵循澶渊之盟的先例,每年直接向北宋索要金五百万两、银五千万两、牛马各万匹、绢帛百万匹。

宋真宗怂了,宋钦宗接着怂。宋钦宗的逻辑是:当初宋真宗打赢了都议和,现在咱打不赢还有什么好说的?

为了满足金人贪欲,换得和平,宋钦宗不得不在国内大肆搜刮金银。就这样,北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妥协,直至最后被剥削得国力大衰,再也无力阻挡金军南下的攻势。

2、妥协派占了上风

辽军入侵北宋,因为主战派寇准的力劝,宋真宗才勉强留在澶州督战。经宋军将士血战,才让辽军止步。

但澶渊之盟后,朝堂上风向变了。妥协派王钦若和一批辽国的代理人利用议和的机会占尽优势,指责寇准等主战派大臣拥兵自重、图谋不轨,不断排挤,将之边缘化。

从此,妥协派把控了朝局,北宋朝廷由起初的斗志尚存,彻底变为追求议和苟安。此后,北宋军队持续萎靡,武备不振,直至最后倒在金军的铁蹄下。

3、放弃关键战略点

宋辽相互征战25年,主要是围绕燕云十六州而争夺。

因为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。它刚好位于长城防线上,从西到东,依次有偏关、宁武关、雁门关等八个险要关口,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

如果燕云十六州一失,河北就再无屏障,中原地区将无险可守,游牧民族的骑兵就能长驱直入、势不可当。

所以,从后周起,中原王朝就一直与辽为争夺燕云十六州而发生战争。

但澶渊之盟一签订,就等于北宋放弃了燕云十六州的御敌屏障,洞开了命门。这,也为后来金国南下灭宋、出现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。

由此可见,澶渊之盟的狠毒,在于辽国通过武力胁迫,不战而胜,保持了对北宋的持续战略压制。

而北宋,虽然在一时的和平与竞争中赢得了大量辽国资源,却在随后一次次PUA中彻底输掉了国运。

如果当年的澶渊之盟,是辽国对北宋的一次服从性测试。那如今某国专家重提此事,何尝不是另一种测试呢?

类似案例:淝水之战

澶渊之盟的本质,就是在辽国的战争讹诈下,北宋放弃斗争,转入屈就妥协。 

这让人不由想到淝水之战。

这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(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)的一场战争。

25万前秦大军对战8万东晋北府兵。庞大的前秦军队坡云遮月,投鞭断流。前秦皇帝苻坚志得意满,意欲一战平天下。

可出人意料的是,前秦军竟然被北府兵给打败了。为

何前秦会败得这么惨?只因前秦军队的一次突然后撤。

当时,前秦军队紧靠着淝水列阵,与晋兵隔江对峙。

北府兵统帅谢玄派使者对前秦将领符融说:“你孤军深入,却把阵势摆在淝水边,这是持久的打算,而不是想速战速决。如果把你们的阵势移动一下稍稍退却,让晋兵渡过淝水,来决一胜负,不是很好吗!”

秦军的众位将领都说:“我军人多他们人少,不如阻挡他们,使他们不能渡河,可以万无一失。”苻坚却说:“只须带兵稍稍后退,让他们渡到一半时,我们用铁骑践踏而杀死他们,这样没有不能取胜的!”此言,符融也认为有道理。于是指挥军队稍稍退后。

但这一退,就坏事了。秦军刚开始退时还算得上有序。可此时,东晋降将朱序在前秦军队中大声呼喊:“秦兵败了!”士兵们一听惊恐不已,纷纷开始狂奔逃命。当秦军后撤变得不可控后,谢玄等率兵渡过淝水攻击秦军。

此时,秦军开始有了溃败的苗头。

符融骑马奔驰压阵,想以此阻挡退却的士兵,但马倒地,他被晋兵杀死。

这一来,后撤由有序转为无序,最终恶化为灾难性的大溃败。

逃跑的秦军被吓破了胆,一路上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。晋军乘势猛追。秦兵一触即溃,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,躺满原野塞满河川。

此战过后,前秦嫡系部队几乎全灭,其他兵力叛亡。而东晋仅仅只伤亡了五千人。

无论是淝水之战,还是澶渊之盟,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
协商,本应该是平等的,各退一步。

若苻坚和晋文公一样,提前看好地形并安排布置好,主动安排一段退避三舍,那么一切还能尽在掌握。

可苻坚临时起意,根据敌人的要求而后撤,那主动权就丢了。

问题是,你接受了别人的条件退了一步,但对方没有做任何事。那么有很大概率,你就会被对方PUA并带了节奏,掉进了别人特意为你挖的坑、设的局。

这一退,很可能会带来整体的崩盘。

因而,无论是职场还是战场,都可以借鉴其中的底层逻辑:和平通过博弈斗争得来的,不是退让妥协来的。  

刘邦的柔性博弈

和平,能靠妥协得到吗?NO!得到和平的方式,只有靠有理有据、进退有节的博弈。

这在刘邦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在整个楚汉之争的过程中,他虽不断地顺势在示弱与遁走间来回横跳,但从未放弃柔性斗争,一直掌握着战略主动权,由此而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。

项羽和辽人一样,都是实行的霸道。他凭着无双武力纵横天下,自立为西楚霸王,分封十八路诸侯,谁不听话就揍谁,连楚义帝不听话都被他干掉了。

刘邦和宋人也有类似之处。开初,他手下没几个人,且战斗力也低下。

但刘邦在一个问题上思路非常清晰:那就是,绝不受制于人,时刻都要控住场!

沛县起兵后,他没有选择投奔强大的陈胜,而是先投靠楚王景驹,后又转而投奔项梁。他之所以没有追随最强者,就是要保持自己队伍的独立性,与其他义军平起平坐。这,让刘邦得以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刻。

但刘邦保持自己的独立性,既不是硬出头,也不是用妥协和投降来换取和平。他采用了一种柔性的博弈策略。  

他善于利用人性进行博弈,使强者也能坐下来和他好好谈条件。

这样的例子,在他一生中实在太多。

1、鸿门宴

项羽本来想通过一场偷袭直接将刘邦灭掉。紧急关头,项伯向死党张良传递了消息。得知消息后,刘邦赶紧和项伯套近乎,找项伯劝说项羽,及时将项羽意欲攻打自己的信息在各路诸侯间广为散播,通过一番花式自救,最终让项羽答应将战争转为谈判。

在鸿门宴上,范增一会儿举玉佩示意,一会儿喊项庄来舞个剑,连出去拉个尿都要派武官去盯着。面对这种高压PUA下,普通人多半要跪,完全接纳对方要求;但刘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,没有任何认怂的表现。

因为刘邦拿捏住了项羽的底线:项羽想要在诸侯间拉支持率,不敢对自己人轻言开战。

顶着项羽阵营的成吨压力,刘邦依旧不卑不亢地与项羽完成了平等协商:刘邦放弃关中地区,换得项羽不再进攻,并允诺封其为王。

关中地区,凭刘邦的实力,要守也守不住,所以放弃只能算是个顺水人情。

这样来说,刘邦只是顺势而为,并没有退让太多。否则,鸿门宴上也不会“惊喜”不断。

搞清了对手的底牌,即便己方处于弱势,也能够时刻掌握主动权。

2、暗渡陈仓

为了将刘邦封印在汉中,项羽封章邯等三员秦将在关中为王,专业负责救火堵口。

为了示弱,刘邦进入汉中后,将所有栈道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,表明自己再不会踏进中原一步,让项羽放松警惕。

其后,等待时机成熟,刘邦再出其不意地暗渡陈仓。面对怒气冲冲的项羽,刘邦早有预料。张良立马修书一封,表明刘邦只是想让自己的关中王名副其实,占了关中就不敢再有图谋。此外,还提醒了项王一个事:得注意下齐国和赵国,他们两家马上准备在一起联合攻楚了。

刘邦通过强调其他矛盾,将自己的问题降为次要矛盾,从而打乱项羽节奏,避免硬碰硬的决战,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。 

3、战略迂回

为避免决战,除转移矛盾外,刘邦还想了很多办法。

比如厚脸皮。就算项羽阵前喊其单挑,即便准备将刘邦老爹下火锅,刘邦都拒不出战。因为刘邦清楚,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,不必费心费力,装糊涂糊弄下就行。

比如一个劲送人头。在正面战场上,刘邦被项羽一路穷追猛打。好不容易集结了56万诸侯联军,却轻而易举就被3万项羽军击溃,刘邦仅带着十余骑出逃。接着,刘邦被从彭城赶到荥阳,而后又从荥阳只身逃出。

你以为刘邦这样送人头示弱、厚脸皮耗着,只是无奈之举吗?不,刘邦用这些办法的目的其实都只有一个,就是吸引项羽注意力,将项羽的主力拖住。

虽然自己表现得就像是一匹下等马,但是拖住了项羽的上等马呀。而刘邦的上等马韩信,联合了中等马彭越和英布,正在侧翼一路高歌猛进,先后破代、赵、燕、齐,而后在齐国一举击溃二十万楚军,杀了项羽的得力大将龙且,让楚军的中等马和下等马全都报废。

最后,形成了上等马韩信、中等马彭越和英布、下等马刘邦三军合围上等马项羽的局面。

此时的汉军,已经不再不堪一击,而是战斗力异常强悍。

刘邦最终得以转弱为强,摆脱了必败之局。

由此可见,学习宋真宗的交易思维,不如学学刘邦的生存智慧。 

与其在妥协退让中步步受制配资网前十名,不如进行柔性博弈,从而争得有利条件,让自己转弱为强,最终为自己赢得有利生存发展的和平局面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
Powered by 日升策略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_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